大学语文第三讲——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介绍课件PPT
.PPT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2019级大学语文主讲:办图网
“醉里眉攒万国愁”——“状尽子美平生矣”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牧:“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王安石对他也十分崇拜,在杜甫的画像中题诗《杜甫画像》:“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苏东坡《王定国诗集叙》称:“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一、杜甫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称,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上下数千年没有第二个杜甫,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
到了现代,梁启超冠之以“情圣”说:“杜甫诗三分之一是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作品。”
杜甫的文化意义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
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 ———浦起龙《读杜心解》 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 ———元稹二、漂泊一生,忧民一世———杜甫
(一)杜甫的家世“那政事、武功、学术震耀一时的儒将杜预便是他的十三世祖;那宣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的著名诗人杜审言,便是他的祖父;他的叔父杜升是个为报父仇而杀身的十三岁的孝子;他的外祖母便是张说所称的那个为监牢中的父亲‘菲屡布衣,往来供馈,徒行悴色,伤动人伦’的孝女;他外祖母的兄弟,李行芳,曾经要求给二哥代死,没有诏准,就同哥哥一起就刑了,当时称为‘死悌’。你看他自己家里,事业、文章、孝行、友爱,——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这样多,他翻开近代的史乘,等于翻开自己的家谱。” ------------(闻一多《杜甫》)
杜甫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官僚家庭,后来成为热爱人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说明他的经历不平凡。诗人晚年一个偶然机会在酒席上与同是流浪江南的大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写下诗作《江南逢李龟年》赠之,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恰如《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今昔对比非常明显。
(二)杜甫的生平和思想(712----770) 1、读书和壮游时期(20—35岁))2、困守长安,长漂十年(35---45岁) 3、战乱时期,辗转流徙(45----49岁)4、漂泊西南(49---59岁) 刻苦读书、名声早著、南北漫游、欲展宏图 辗转漂泊、流落西南、感怀身世、吟咏自然 出生入死、奔赴行走、谴责叛乱、抒写民哀 投诗干谒、奔走不息、残杯冷炙、备受冷遇
1、读书和壮游时期 (35岁以前)杜甫7岁就会写诗,他曾在诗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开始与文士及官员交往,出入翰墨场所,得到前辈褒扬。不过,那时的杜甫,可不是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诗的“书呆子”。他自己写诗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可见,那时的他是多么顽皮好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诗是吾家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744年3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经过洛阳,与杜甫相识。闻一多先生有一段非常诗意的论赞:“我们该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4000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这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时期,尚为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存诗20多首,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作:《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诗,表现他的壮阔胸怀,远大志向。 三十五以前,是快意的游览,(仍旧用他自己的比喻)便像羽翮初满的雏凤,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濛濛的长空飞去,他胁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新鲜,是自由,是无限的希望。
2、困守长安时期(35---45岁) ——“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绘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又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当时社会尖锐的矛盾,这首诗,是杜甫十载长漂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鼎盛时代的完结。
3、陷贼与为官 (45—49岁) 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 一路上他声酸词苦地唱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杜甫毅然弃官,从此走上了日甚一日的苦难,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象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来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春望》、《月夜》、《悲陈陶》、《悲青坂》、《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大量传世名篇,从诗人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 存诗294首。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 49-59岁草堂五年依靠朋友(严武和高适)的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了一座茅屋,后人称为 “浣花草堂”或“杜甫草堂” 。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身之地所作的描述。他脸上终于闪起了一丝微笑。他被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也称他为杜工部。
成都杜甫草堂
在成都,杜甫还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含泪写下名篇【蜀相】 一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杜甫对诸葛亮一生业绩的评价,也是他毕生壮志未酬之叹,同时引发千年来多少英雄共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夔州两年 765年5月,杜甫离开草堂,于766年4月漂泊到了夔州,在这里住了两年,这段时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时期。一共写下了430首诗,占杜甫作品总数量的三分之一弱,而这些诗以回忆总结自已为多。一是回忆自己的生平,二是回忆他的朋友,三是更深层的反思国家的历史。
近三年的漂泊生活768年正月,杜甫想回家乡,于是离开夔州,乘小船顺流而下,在湖北和湖南一带漂泊。路过岳阳楼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这时杜甫已经五十七岁,离去世只有两年了。要不是有文献资料为证,谁敢相信如此气魄雄浑的诗句,竟是个多病的老人写下的。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962年,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在岳阳楼西南,洞庭湖畔,修建了一座“怀甫亭”。亭中立有石碑,碑上刻着诗人登岳阳楼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亭柱上悬挂着一幅近人撰写的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诗圣之死公元770年冬天,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飘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首三十六韵的长诗,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为念。除了摇橹的船夫和一盏残灯与他作伴之外,仅剩下凄苍肃立的青山和瑟瑟入骨的寒风。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就在汩罗江上,在当年屈原投江的地方,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诗人永远合上了眼睛,终年五十九岁。这位伟大的诗人,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贫疾交加中,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43年后孙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二年为中心,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杜诗的第二次高峰。
“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之所独专”——元缜,杜工 部墓系铭
杜甫被称为“诗圣”,首先是因为他的为人,处处体现出博爱宽厚的仁者之心,令人感佩。当他把这种仁民爱物的情怀写进他的诗中,就使他的诗,有一种悲天悯人、博大深沉的高远境界。第三才是指杜甫写诗技艺高超,举凡五言、七言、古体、近体、绝句、律诗,杜甫都写得很出色。 (三)“诗圣”著千秋
杜甫忆李白诗共有二十几首,每首都显示出对李白的深情厚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1、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月夜忆舍弟》: 戊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婉动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杜甫在《又呈吴朗》中写到: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是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屋漏偏遭连夜雨的苦况,人们常常会遇到,但说出这样感人的话来,杜甫应是第一人。由于大多数人都处在和杜甫相似的困境之中,但又都缺乏杜甫那样开阔的胸怀,故这几句诗,一直引起后人由衷的赞叹(可惜没有由衷的惭愧)!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溪敕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一重一掩吾肝脏,山花山鸟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人是用爱心与千姿百态的生物进行交流,用人情体味千姿百态的物情,用爱心观赏欣欣向荣的物象。)
2、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例:《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写一别二十年的老友在战争乱离中忽然相见,乍惊乍喜,如梦如幻,“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真有九死一生之感。烛下相看,鬓发俱苍,询问旧友,半死为鬼,真是可悲可叹。眼前所见,昔日小友,今已儿女成行,且极懂礼貌; 旧交情真,倾其所有,盛情款待,又令人可喜可感。 久别重逢,悲喜交集,谊厚情深,十觞不醉。但想到明日相别,后会无期,又不禁凄然茫然。
3、众体兼长、运用自如 杜诗现存1400余首,其中古体诗500余首,包括五、七言古体,五古360首,七古100首,律诗700余首,五律150余首。比唐以前所有诗人写的诗还要多。
杜甫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 他的生平捉襟见肘,象他的生活。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缕的形象,/ 叫无忧者发愁,叫痛苦者坚强。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他的日子象白米,每粒都是艰难。 汉语的灵魂要寻找适当的载体,/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园。 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 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 ——黄灿然
四、《秋兴八首(其一)》讲读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当时诗人白首飘泊,穷老荒江,多病缠身,夙志难酬,面对满眼秋色,满其秋声,惊心枨触,不能自已,于是“以己为纬,以秋为主,以哀伤为骨”(方东树《昭昧詹言》),对秋起兴,赋诗写怀。因三峡秋景,滴下思乡之泪;又从故园之心,引起故国之思;因眼下凄凉,追忆昔日繁华;又从淫乐无度,思索战乱根源。通过今昔对比,盛衰对比,将世事反覆、朝政得失、身世之恨、沧桑之感,一齐表现出来。清人黄生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杜诗详注》引)《秋兴八首》是一组诗。
季节之秋:“秋何兴而不尽,兴何秋而不伤?”(萧纲《晚春赋》)“兴”是“感兴”的意思,是非常强烈的写诗的冲动欲望。他在七年前有一首诗云:“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因秋而起兴。写作背景
“悲哉,秋之为气”——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美人迟暮,修名不立,岁华摇落,芳意无成,生命之徒然落空,此原为千古才人志士之所同悲与同惧。而此悲与惧之情,又往往随其天才之禀赋以俱深。
写作背景家国之思:在流寓的日子里,杜甫时刻关心国家形势,盼望战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仍然不稳定,回纥骚乱,吐蕃入侵,军阀割据,国运威迫,犹如四委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写作背景身世之感:在漂泊西南的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尤其在晚年,朋友相继去世,知交零落;他自己的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牙齿半落左耳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即是他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写此诗时,杜甫已54岁,已处于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以枫叶凋零,巫山萧瑟,秋气萧深,见老大伤悲,情怀落寞。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玉露枫林巫山巫峡凋伤萧森外界的鲜艳亮丽与内心的伤心欲绝构成反衬。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
丹枫白露,本是人间美景,但在老病穷愁的杜甫看去,却是一派衰残凋零的景象。所以同是秋天的红叶,杜牧看到了,就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崔莺莺与张生长亭送别,柔肠寸断,她看到了秋天的红叶,却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 以丽景写哀情,因为丽景之“丽”,使“情”倍增其哀首联这里,以丹枫白露反衬其悲秋之情,愈增其悲,见出杜甫内心的沉重。
正如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春草碧色”、“春水绿波”,以春色之明媚来反衬别离之可伤。古代诗词喜欢用月亮写离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是以“满月”之“圆”,来反衬自己“别离”之“缺”。
凋伤:摧折。萧森:不仅萧瑟,而且阴森(萧瑟阴森。)一、从前的巫峡,非常狭窄的一道江面,两边矗立着陡峭的绝壁,这么一个隐天蔽日的所在,一到深秋,则冷飕飕,阴森森,气冷天清。二、还是借景抒情,寄寓了诗人那时那刻关于人生,关于国运内心浓重的伤悲。不仅萧森,而且是“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而且涵盖江山万象。两个词,令人感到夔州的秋气扑面惊心,奠定全篇萧飒哀残的基调。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_____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重。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充满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在杜甫离开长安之后的这些年里,天地间到处都是一片动荡的、不安定的景象。而且杜甫本身也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自己的命运也是和时代的灾难结合在一起的。杜诗开阔博大与众不同,别人的诗能写出自己的悲哀就很好了,而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胡应麟云:“唐人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象。” 这里的“地负海涵,包罗万象”不仅仅指杜甫写诗“众体兼备”,还指杜甫诗歌的气象万千,境界阔大。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是全篇诗意所在。两载漂泊,物是人非,却依然心系故园长安,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两开” 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他日” 在这里是指过去,指往日 。此联起着“转”的功能,——由描绘秋景的“菊花”过度到“伤心泪”的抒情。
“故园心”是本诗的关键。杜甫的两处家园,一处在洛阳的巩县(今属河南),一处在长安少陵。“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孤舟一系”由“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孤舟不仅系住了诗人的行踪,更牢牢系住了自己的乡思。
“一系”语义双关:一指关山阻隔,舟系于岸,二指心系长安,情念故园。
上、下两句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见花开有时, “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显时光流走,“一系”——见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
丛菊——“秋”两开——再度开放,双关他日泪 孤舟一系——长系,双关故园心互文见义(因)(果)(花开有时)(归乡无期)由景生情,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思归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悲伤。
“沉郁顿挫”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 沉郁:情感的郁积深沉—“悲愤慷慨,郁结于中”。 顿挫: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委婉曲折地表现情感。这一联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欲言又止,欲说还羞。这种感情不是喷薄而出,而是婉转压抑。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诗人更平添了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穷途飘零之身世和丧家失国的忧愁。
秋制寒衣,本是自古的习惯,李白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因此捣衣声就是人间的秋声。砧和寒衣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代,有特定的指谓,就指的是客愁。
秋天,是一年中最让人伤感的季节。日暮,是一天中让人最难承受的时分。杜甫于这深秋的日暮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听到千家万户“砧声”四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可是我杜甫带着一家人四处漂泊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种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客愁与伤感!
这一联绾结全诗,表面写景,其实暗扣上文之“故园心”,还是抒情。由夔州想到故土长安,又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一个回环往复。
此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杜甫当乱离之日,处僻远之地,以羁危之身,怀悲凉之心,面对白露既降,枫林凋零,举目江间,波涛汹涌,凝眸塞上,风云笼罩,只觉三峡山水,一片萧森。在江边砧声、峡中猿声、草间蛩声、楼上笳声这样一片秋声之中,诗人身傍孤城,独立斜阳,凭借北斗,遥望长安;哀时之泪,洒向丛菊,思乡之心,竟系孤舟;病卧山城,还京无日,岁月蹉跎,深负平生;反羡江上渔人,逐波飘游,清秋燕子,随时飞翔;起视月色,已映藤萝,长夜漫漫,百忧翻滚。此情此景,何等凄凉!
课堂思考: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什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接下来叙述两载漂泊,物是人非,却依然心系故园长安,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可是我杜甫带着一家人四处漂泊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由夔州想到故土长安,又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一个回环往复。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以秋风起兴,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巫峡景象,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颈联借景抒情,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见出思乡之深长,真挚,浓烈。尾联落寞惆怅,阴沉苍凉,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译文 寒霜威逼,催红了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长江上翻腾的波涛气势凌云,关塞上弥漫的云气直连地阴。丛生的菊花再度开放使我不禁落泪,铁链能系住孤零的船只但系不住我怀念故乡的心。为游子赶制寒衣到处都忙着裁剪衣服。傍晚白帝城下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内容简评以描绘秋景为外在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为连通各联的在脉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弟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运衰微之秋,充满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
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因景而显,因景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2、运用循环往复的手法。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想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洲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洲的往复。正是这种往复,使诗人不绝如缕的乡愁得到了形象化的延伸。3、沉郁顿挫。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富,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思考与练习4共同点:两首诗都是律诗的典范,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两诗的感情基调都为浓郁的悲秋,写作结构相同,前两联都极为描写秋景图,营造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不同点:在感情基调上《秋兴》一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结语杜甫确实凭借着他瑰丽的诗歌,永远活在了我们的文学史上,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当我们梦到杜甫跨过千年,飘然孑立于眼前时,那将不再是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的形象。因为经过历代读者的重新描画,杜甫已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中华文化的一种雄浑与博大、沉郁与明澈。
诗歌作业要求1、思想内容:可写校园生活,社会人生思索,亲情、友情、爱情均可。内容健康,感情真挚;2、具有乐感:分段、押韵、大致对仗等,可令读起来朗朗上口;3、艺术手法:适当运用夸张、想象、比喻、拟人、象征等,意象丰富;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课程结束!
标签:2019级大学语文,课件PPT,杜甫的课件,介绍杜甫,杜甫的诗词
- 编号 11186334
- 大小 14.25MB
- 页数 共91页
- 软件 PowerPoint/WPS 查看教程
按+收藏办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此作品是由办图网签约设计师设计上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请勿作他用。人物肖像,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
办图网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29633930@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