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和平性为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ppt精美大气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平性专题党课教育课件
.PPT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平性和平性为何是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这五个特性彼此高度关联,相互支撑,特别是最后一个“突出的和平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前面四个特性。因为如果没有长时间和平的生产生活环境与社会秩序,文明的连续性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文明的创新性将缺乏后劲,文明的统一性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文明的包容性也会失去自信。 回望中国历史,可以清楚看到,追求和谐、向往和平,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品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演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与文化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恒华章“和”与“平”的逻辑关联
中华民族的 文化图腾与文化基因第一章
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对“和”,特别是“太和”十分推崇,在《周易》的作者看来,这是一种最高的和谐:“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可以看出,“保合大和”是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这里的“大”作“太”理解。意思是说,由于乾道的各种发展变化,天下万物各有自己所得,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性命本色,天下万物总体保持了刚柔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相互成就,由此让天下保持了最完美的一种和谐,所以天下万物茁壮成长,生养蕃息,天下太平安宁。《周易》作者从宇宙自然的和谐状态联想到人世社会的和谐法则,由此构建起笼罩万物、弥纶万方的“易世界”,对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和崇和求和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深的渊源
比如,《周易·乾卦》整个以“龙”为喻,展示了从“潜龙”到“飞龙”“亢龙”的整个过程。后世以“龙”象喻君主,再后来,象喻我们整个华夏民族,以至有“龙”是我们民族图腾的标志,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说法。“龙”为何物?《乾卦》并没有对其外形有详细的描述,在不少中国学人的眼里,“龙”似乎是一种复合物——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性。比如汉代王符认为,龙是“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谈到龙的形象时说:龙以蛇身为主,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可见这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而形成的,算得上是一个“和”的民族图腾。
这种“和”的民族图腾与文化基因,深刻濡染了中华文化。对此,无数先贤都有过经典的表述。如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荀子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概括而言,“和”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而言,有三个维度。
一是“和”于宇宙观、世界观而言,是天与地的相应,阴与阳的协调,《礼记·中庸》即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和”的理想状态,天地与万物各宜其所,各得其所。
二是“和”对于人生观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准则,表现为君臣有序,父慈子孝,夫妇和融。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对君子而言,“和”是文质彬彬,是表里如一,内外兼修。对家族和亲族关系来说,“和”是孝悌慈:“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对人际关系来说,“和”则体现为“仁”的美德。所谓“仁”,孔子解释是“仁者爱人”,它的内涵是“爱”。此外,“国泰民安”是人与国家关系的“和”。“万国咸宁”与“万邦协和”是国与国关系上的“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个人德行修养方面的“和”。“和气生财”是商业运作方面的“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军事战略方面的“和”。
三是“和”作为美学范畴,对中国文学与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如音乐制作演奏的规律,表现为和五声与正六律。《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克谐”奏出的是乐音,只有一种音调就组不成和美的音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音乐之“和”是尽善尽美。如孔子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礼记·乐记》:“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和”与“平”的逻辑关联第二章
具体到“和平”一词,“和”表示“和谐”“谐调”“融和”“安稳”等,“平”表示“平安”“平静”“平衡”“平稳”等。这两者不是联合关系、对等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前后关系。换言之,要想拥有平安的世界、平静的生活、平衡的关系、平稳的状态,它是需要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和谐”“谐调”“融和”“安稳”。“和”是“平”的前提,“平”是“和”的结果。翻阅辞典可知,“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热频词,带“和”、携“和”、粘“和”、附“和”的词汇很多,其共通性都是以“和”为基础,为根本。
不妨设想一下,没有和谐的社会、国度和世界,哪有平安的世界? 没有谐调的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和邻里关系,哪有平静的生活? 没有融和的生理状态与社会环境和世界秩序,哪有阴阳平衡的身体状况、平衡融洽的社会氛围、平衡协调的地区与国际关系? 没有安稳的生理结构、建筑与组织结构、社会结构、地区与国际结构,哪有平稳的身体状态、建筑状态、组织状态、社会状态、地区和国际状态?
可见,“和”是“平”的前提,“平”是“和”的结果。要拥有和平的社会、和平的时代、和平的世界,最为关键的是要“保和”“促和”“维和”,对此,故宫的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就最为形象地展示与诠释了中国文化突出和平性的特质与特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恒华章第三章
毋庸讳言,尚和、求和,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信,体现了我们民族开放包容的性格品质。和平性不仅过去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和平性依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周易·乾卦·用九》有对“群龙无首”的赞美,其《象传》给出的解释是“天德不可为首”。这是对人与自然深刻观察之后得出的精辟结论。这里的“群龙无首”,不是宇宙与自然的混乱,更不是我们曾经理解的社会混乱和无政府状态,而是自然与宇宙的和谐状态。就国与国的关系而言,如果能够做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利发展,这不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群龙无首”吗?今天我们正在积极倡导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元化,反对单一世界,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这其实就是一种“群龙无首”境界的追求。
结 语 谋和平,求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内在的历史特色,也是时代的命题,更是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与国家共同的梦想。可以说,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恒华章;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和平性特征,将在新的时代,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新的伟大贡献。正如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立足的是五千年文明中国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自信,彰显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历史担当与时代崇高使命,注定会永载人类文明史册。
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平性和平性为何是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标签:2023和平性为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ppt精美大气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平性专题党课教育课件
- 编号 12261978
- 大小 16.5 MB
- 页数 共21页
- 软件 PowerPoint/WPS 查看教程
按+收藏办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此作品是由办图网签约设计师设计上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请勿作他用。人物肖像,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
办图网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29633930@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